国际板启动或先于红筹回归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袁朝晖 8月4日,《上海日报》引述上海市主管金融的副市长屠光绍的话说,海外公司可将于明年在上海交易所上市,这是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长远规划之一。
这是官方人士首次就上海市场国际板正式推出的时间作出表态。一旦国际版登录上交所,获益最大的无疑是上海本地的金融企业。另外,有业内人士认为国际板启动或先于红筹回归。
国际板先行
“国际板”具备先于红筹回归启动的可能性。金融行业律师表示,红筹回归与境外公司在A股上市并不存在必然联系。除中国移动、中海油等采取特批方式在 海外上市的公司外,大多数红筹公司规模较小,而且上市时可能并没有直接获得外管局、商务部或者证监会等监管部门的首肯,目前要回归A股,会遇到一些政策障 碍。
此前,市场消息称,汇丰控股已经聘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和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其A股上市的顾问。而据外媒引用知情人士的话称,汇丰拟在A股市场上筹资超过50亿美元。汇丰似乎在争取成为第一家在中国上市的外资企业。
同时,上述消息人士称,红筹股也将回归A股市场,并指出中国移动或许将是第一支回归A股的红筹股。而将来在国家板上市的公司,以及回归的红筹股公司市值至少要在500亿元之上。
根据香港交易所统计,截至今年6月30日,在香港主板共有92家红筹公司,市值总额3.48万亿港元,香港创业板有四家红筹公司,市值总额11.79亿港元。此前,虽然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多家红筹公司高管曾在不同场合提出回归A股的可能性,但尚无明确时间表。
相对的,上海市主管金融的副市长屠光绍却已经就国际版的启动时间表发出信号。
项目资本进一步开放
国际板的启动将有助于巩固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就必须有一个足够深度和广度的资本市场。近年来包括纽约、伦敦、新加坡和香港的交易所都不遗馀力地在全球做市场推广,希望能够吸纳到最好的企业来上市。
目前中国市场最缺的不是资金,而是好企业。资本市场有了足够吸引力後,国际基金自然也都会来沪安家落户,给金融中心建设增添"人气"。
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周春生认为,外资企业选择到中国上市的主要因素包括—在中国上市的价格和市盈率偏高;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选择到中国上市是对在中国发展业务有一定兴趣,希望把募集的部分基金用在中国发展。
但国际板的难题就是国际板公司如要将募集资金拿到境外使用、该如何结算的问题。这和人民币国际化息息相关。
周春生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之后,资本项目肯定是要开放,之前外国企业在中国上市的制度条件还不成熟,但现在主要路障已经纷纷被消除:比如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完成,中国会计制度现在90%以上和国际差不多。
实际上,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取得成功并推广之后,接下来就将是推进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可兑换和国际板的建设。原外管局局长胡晓炼此前曾在伦敦表示,正在考虑开放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兑换限制,让外国公司可以在中国上市和交易。
2 comments:
管理层拟引入国际板降温股市
大 中 小
作者: 每日经济新闻
共有1条评论
发布日期: 2007-06-22
近日,有消息称,为了缓解股市持续走高,优质股票供不应求的压力,管理层拟引入在国际资本市场挂牌交易的优质公司以其他形式在内地交易所上市。市场人士指出,这是除红筹股加速回归外,加大市场供应、平抑市场的又一良方。
据了解,目前证监会、交易所正在与部分国际大行和国外证券交易所接触,商讨研究在国内交易所内设立国际板和华股ETF等相关事宜,以吸引海外上市的中国概念公司及国际蓝筹企业登陆国内资本市场。
业内人士指出,如果上述相关设想最终落实,国内投资者就可以藉华股ETF间接投资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分享到该类公司带来的丰厚收益;而通过国际板的设立,境外企业境内上市成行,有利于调节当前市场供给不足问题,同时可缓解外汇储备压力,促使外汇投资分散化;当然,对A股市场而言,必将会分流一部分资金,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
所谓华股ETF,是将类似无锡尚德等海外上市的中国概念公司,集合为基金ETF的形式在上证所挂牌交易,包括红筹股、H股,在纳斯达克、纽约所和伦交所等海外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事实上,关于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一直以来,都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说法,这部分中国公司当之无愧悉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资源,最能受惠于高速成长的国内宏观经济以及人民币升值,但是,也正是这部分最优秀的企业受益于所处行业、中国的人力成本、自然资源等独特优势,每年赚取大量的利润,却通过分红等方式派给了境外的投资者,内地投资者无缘分享,这无疑是不正常和不公平的,未来有了华股 ETF,这种局面或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据相关知情人士透露,在华股ETF基础上,上交所设想成立一个全球蓝筹股ETF,吸引全球性大牌公司进入组合,而更进一步的设想则是设立“国际板”,吸引国际蓝筹公司直接登陆上交所。这意味着,未来类似花旗、汇丰和微软此类国外优质股票有望在国内证券交易所买卖交易。据介绍,早在十年前,汇丰控股、奔驰、联合利华等公司便有过赴中国境内上市的想法,但受当时政策的管制限制,迟迟没有实质性进展。今年上半年,又有包括汇丰控股、恒生银行等多家优质企业向上证所有关部门表达了境内上市的强烈愿望。
对此,分析人士指出,境外企业境内上市,有利于缓解当前A股市场的供求矛盾,分流一部分资金,同时可缓解外汇储备压力,促使外汇投资分散化;当然,这对A股市场而言,显然称不上什么好消息,当投资渠道和品种日益多元化之时,投资者面临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相比微软、联合利华等国际知名且市盈率要低很多的优秀企业,为数不少的A股上市公司将不可避免地“失宠”。(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上交所未来可能设国际板
大 中 小
作者: 范军利
共有1条评论
发布日期: 2007-05-30
经济观察网讯 上海证券交易所目前正在研究设立华股ETF、“国际板”等新的交易平台,吸引海外上市的中国概念公司及国际蓝筹企业登陆国内资本市场。汇丰控股、恒生银行等,已对登陆“国际板”表示出浓厚兴趣。
所谓华股ETF,是将类似无锡尚德等海外上市的中国概念公司,集合为基金ETF的形式在上交所挂牌。上交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银表示,比照QDII,华股ETF目前在政策上已不存在大的障碍。
在华股ETF基础上,上交所设想成立一个全球蓝筹股ETF,吸引类似微软这样的公司进入组合,具体选择标准需依据ETF管理人提出的不同指标来确定。更进一步的设想是设立“国际板”,吸引国际蓝筹公司直接登陆上交所。
“我们有两种考虑,国际板可基于A股市场或B股市场。如果是后者,在上交所以美元交易,就相对简单,不牵涉外汇管制的问题,对国内的汇率制度冲击也不太大。”胡汝银说,上交所很早就有建立国际板的想法,但究竟放在A股市场,还是B股市场,还在和客户交流探讨,尚未形成清晰的定位。
近期,汇丰控股屡次透出赴内地上市的信息。胡汝银透露,今年3、4月间,汇丰控股集团主席葛霖(Stephen K Green)与上交所高层会晤时,就曾提议汇控赴内地上市,并就具体操作方式作了探讨。此外,恒生银行等著名国际蓝筹公司也就国际板上市模式与上交所作了探讨。
早在十年前,汇丰控股、奔驰、联合利华等公司便有过赴中国境内上市的想法,但受政策管制限制,并无实质进展。2005年以后,A股行情走牛,令市场各方再次考虑境外企业内地上市。
在胡汝银看来,境外企业境内上市有利于调节当前市场供给不足问题,同时可缓解外汇储备压力,促使外汇投资分散化。(作者:范军利 来源:财经杂志)
Post a Comment